杨青山老师一直是我喜欢的教师。听过他许多课,总有很多收获,有他的智慧,他的学识,能感受到他对教师职业的敬畏,也能感受到他从这份职业获得的幸福,欣赏他掌控节奏的潇洒,还有那手漂亮的板书......
在自己工作任务满负荷的日程里,我能够收看两遍杨老师的《教师的职业情怀》,我想这既是对杨老师思考的尊重,也是源于我自身思考的需要。就像最早杨老师的课上我记住了他画在黑板上的那枚无齿的钥匙,应该说杨老师基于哲学功底的对问题的思考于我有很大的吸引。在这里不准备全面梳理这个讲座,只是选取两个听课过程中有触动的问题记录下想法。
立德树人是我们常常会讲的。杨老师在讲座中这么说:“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四个字,立德树人。但是立德首先是谁的德?师德,不是孩子的德。马克思说的好,教育者首先是受教育的,其实每一个老师课堂上传授的是知识,但是你在传授知识的时候,你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,你的为人处事的品德不用自己说,孩子都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,一辈子难忘,这才是立德之本,”深度认同杨老师的提法,更准确的说“其实每一个老师课堂上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”,所以说“教育者首先是受教育的”。我能够深刻体会到,觉得自己很不够,非常需要“受教育”,就如听杨老师的思考一样,不断地丰富自己,让自己有机会成长,让自己不要在课堂上底虚、露怯。反省一下,自己缺得东西太多,做起事来捉襟见肘,时常会用“我已经尽力了”宽慰自己,真得需要让“力”成长。我一直对讲台是有敬畏的,希望今后不要放纵自己的惰性和侥幸,帮助自己不断成长,能够在讲台上心里稳稳的。
把人民教师称为辛勤的园丁也是我们常常会讲的。杨老师在讲座中说:“大家注意园丁这个概念,直接指的是园艺工作者,具体是植树、培养花朵。那么为什么把人民教师比喻成园丁呢?因为教师培养的是祖国未来的花朵、希望。这个比喻我认为很普遍,也很贴切。”不能学而不思,听到这里,有一些想法。忽然感到“把人民教师称为辛勤的园丁”大有深意,但这里真不能够是“因为教师培养的是祖国未来的花朵、希望”。当然作为杨老师的口述作品,不能说即时表达就能体现杨老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,可能囿于法律人的职业病,还是不能轻易放过。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杨老师还是基于“小教育”、“小教师”的考虑在讨论问题。在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,服务于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中的教师不会是局限于“培养的是祖国未来的花朵、希望”,需要他们做得更多。原本我的第一反应是似乎不好再用“辛勤的园丁”来比喻教师,但细品杨老师提到的“园艺工作者,具体是植树、培养花朵”,那不仅仅是“培养花朵”了,那树苗、成材之树甚或垂暮之树应该都是属于“园丁”照护的范围。勾起了兴趣,我查了百科:“园丁是在公园、花园、果园等植物园区内,负责栽培护理园内植物工作的人。”一下子豁然了,“园内植物”何其繁多,不仅是说品类,还处于不同的成长期,那“把人民教师称为辛勤的园丁”还是非常适合的,只是现在的“园丁”与杨老师所说的“园丁”有些不同,就如保罗·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已经让世人接受,而这再一次告诫我“教育者首先是受教育的”。
学习将伴随我们一生,不论是教育者身份还是学习者身份。
教师,不可懈怠。